热门文章
哪一种运动才能真正对抗肌少症?
发表时间:2021-02-13

Photo by Sriyoga....

想做斜杠青年,先拿回人生选择权
发表时间:2018-06-22

自从《纽约时报》专栏作家玛希....

对标领先企业加速ESG转型,净正效益模式培养永续成长的韧性

发表时间:2023-05-05 点阅:2072
Responsive image
     

ESG逐渐制度化,影响也越趋广泛深远。追求永续的目标已经改变赛局,领先的企业开始积极行动。《正效益模式》由联合利华前CEO波曼与永续企业顶尖权威温斯顿合著,旨在协助组织自我转型,成为净正效益企业,使企业成为全球问题的解方本身。破除追逐短期资本市场回报的执迷,从内而外汰换迭代企业的本质,自然收割长期的经营获利
你若想产生巨大而且可能是净正效益的影响力,就必须为更大的生命周期碳足迹制定目标。你针对产品设计和交付服务做出的选择会创造波及整条价值链的涟漪效果。
 
举例来说,苹果已经承诺在整条价值链中实现碳中和,但是同时也针对材料使用制定一个不寻常的目标。它为金属的线性系统进入电子产品领域而且成为电子废弃物深表痛惜,因此希望打造一条封闭式的环状供应链,「挑战自己,有一天可以终结我们对采矿的依赖。」

净正效益企业需要为供应商和顾客制定激进目标,但是聚焦在哪一方面则是因产业而异。

生产耗能产品的企业往下游寻找商机。市值440亿美元的诠宏科技是大型的气候控制设备制造商,承诺在2030年将顾客足迹中的碳排放量减少10亿吨。

科技大厂也倾向于往下游设定目标,说是它们的产品可以为顾客营运或是为全世界减少排放,远超过自己直接生产的排放量。

它们指出,虚拟会议如何消除代表碳密集的旅行的需求,或是大数据和分析结果如何让交通或建物更有效率。英国电信集团(BT Group)和戴尔都是这些「赋能」目标的早期采用者,最近西班牙电信(Telefónica)制定目标,截至2025年,将自家顾客的排放量减少10倍。

金融商则有不同的挑战和机会。它们的办公室和员工的商务旅游虽然制造足迹,但实际影响却远远比不上它们资助的企业(不妨想像一下,银行为一系列能源计画组合提供融资或是贷款)。

这些所谓的「财务碳排放(financed emissions)」是银行本身直接排放量的700倍。有些银行最终是将煤炭排除在融资业务之外,而且最近多数大型银行纷纷赶着公告,制定自己的投资组合目标。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和美国银行承诺,截至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正如花旗集团执行长范洁恩(Jane Fraser)上任第一天就宣布这是最优先事项。有一个大型投资人联盟名为净零资产拥有者联盟(Net-Zero Asset Owner Alliance, NZAOA),也承诺将它们的5.5兆美元放进2050年转成净零的投资组合中。

这些做法都很好,不过从基本门槛的角度来看为时已晚。如果截至2049年之前你都在为基础设施融资,那么就算2050年全球终止日期(global drop-dead date)生效,你还是可以赶在这个日期之前兴建使用个几十年的碳排放设施。

有个做得比较好的实例就是澳洲保险商托普(Suncorp),它停止承保原油和天然气的新投资案,许诺要在2025年终止现有的保险专案,并宣誓在2040年完全停止投资这门产业。30个拥有5兆美元资产的大型金主同意,截至2025年实现投资组合脱碳目标。诸如此类的目标将会加速转向清洁能源经济。

供应链目标更普遍,跨国企业日益施压供应商实现科学基础减量目标。

食物大厂是早期采用者,因为工业化农业主导它们的生命周期足迹。美国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家乐氏和金宝汤(Campbell’s Soup)全都为它们采购的农场和农业相关企业制定碳的科学基础减量目标。来自各行各业的其他公司,包括荷商制药厂葛兰素史克(GlaxoSmithKline, GSK)、瑞典零售品牌H&M、施耐德电机和沃尔玛以及它的「10亿吨大挑战」(Gigaton Challenge)等,都为它们的整条价值链制定碳中和目标。或者是,你不用为供应商制定目标,而是敦促它们自己掌握所有权。零售商塔吉特(Target)制定的目标就是,要让80%的供应商自定科学基础减量目标。

领先企业正采用创新方式祭出萝卜和棍子两面手法,向供应商的生产施加压力,特别是在气候方面。杂货零售商特易购和西班牙桑坦德银行(Santander)合作,为那些针对气候议题整体表现强劲的供应商提供优惠融资条款,包括设定激进的目标。

在棍子部分,Salesforce针对气候问题行动为供应商制定严格标准,内容看起来就和正式合约一模一样,所以它们称为永续发展大展(Sustainability Exhibit)。供应商必须衡量自己整条价值链的排放量,并基于「碳中和基础」提供产品和服务。如果它们办不到,那就算是「气候违规」,Salesforce将会向它们收取一笔可观的「补救费」。就我们所知,这是业界独创的举措。  

►►本文摘自:《正效益模式:从内启动ESG转型的全方位行动路径,拥抱更多元的伙伴关系,培养永续成长的韧性